全球新技术与“佛山制造”相遇,会擦出耀眼的火花吗?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出“新招”,把设想变为现实。
不久前,佛科院成立全球创新技术应用中心,加速推动全球创新技术应用率先在佛山转移,打造全球创新技术应用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大孵化器”。这一推进新技术转移的新模式,被认为是“佛科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一个生动实践”。
2015年9月入选广东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来,佛科院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跑出了“佛山速度”:不到一年时间,理工科专业占比从29.8%提高到62.5%,实现了从综合性大学向理工科大学的转变;引进60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师生专利申量“井喷”,增长近12倍;构建“一园N院一中心”科技创新体系,成立多个新技术中心,孵化1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佛科院党委曾峥、校长郝志峰近日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学校依佛山而建、依产业而兴,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要根植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吸引全世界的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到佛科院,对接“佛山制造”、最新技术和孵化高新企业,为佛山和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曾峥:2015年9月入选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后,学校仅用一年时间,一步到位,从综合性大学转变为理工科大学。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佛山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食品工程、节能环保、制造服务等六大学科群,固本削枝,开展二级学院、学科和专业调整优化。
郝志峰: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时代到来,国内高校开始探索“新工科”建设,以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这也是学校实现超常规、高水平发展的新机遇。
郝志峰:通过打造全球技术转移、和运营战略高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全球创新技术的转移和的应用,服务佛山“世界科技+佛山制造+全球市场”的新战略。
郝志峰:建设应用型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就是要服务佛山和广东的创新驱动发展,要与地方产业一起孵化有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佛科院要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制度设计等各个环节创新,才能抓住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牛鼻子”,实现全方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南方日报:佛科院的发展格局很大,要“高大上”对接全球创新要素,也要“接地气”服务“佛山制造”。学校如何推进国际化进程?
郝志峰:学校将在校园内选点建设“海绵城市”示范点,为城市生态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还与南海区共建以新校园为核心辐射周边的中国特色小镇——“星光小镇”,打造以仙溪湖为中心的校园景区、人才培养摇篮、产业驱动创新。
目前,已引进60余位高层次人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4人,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专家、973首席科学家共12人,青年千人、省级学者12人,海外著名大学教授、企业高管8人。
5个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由2个增加到5个,重点学科数增长150%。其中4个重点学科服务佛山装备制造业,占重点学科的80%。
2016年,获得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8项。2015年以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95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部级以上励8项。
科研经费从2010—2015连续六年在全省排名第十。2016年,学校科研总经费达到3.45亿元,比2015年增长129%,提前完成2017年目标值(2亿元)。
先后与禅城区、顺德区、高明区等的15个部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美的集团、创维集团、海天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300多个研究中心(院所)或产学研。
2016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励共计312项,超过2015年的两倍。获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1项、铜1项,创历史新高。
有人认为,氢能源公交车使用的氢燃料,排放物只有水,非常环保。氢能源才是公交车未来能源的首选。我国首台氢能源大巴已于2016年9月28日在佛山三水投入使用,成为我国首条氢能源公交示范线。这是佛科院和佛山市共同引进巴拉德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Christopher领衔的氢燃料电池研发团队的“杰作”。经过两年发展,团队核心包括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刘志祥教授和特聘专才燕希强博士,他们在云浮建设了新型研发机构佛山(云浮)氢能产业与新材料发展研究院,进行2万台规模的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的运营,参与氢能源大巴生产。他们还主持了包括广东省公益研究项目、广东省工程中心、佛山市平台项目、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在内和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5项。其中燕希强博士于2017年2月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创新人才。
2012年,佛科院教授杨兆华作出一个决定:带着科研,“下海”创办企业佛山市贝瑞尔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当时看来,这一富有前瞻意识的决定有点“惊人”,因为教授不该办企业,应该搞科研和教学生。五年过去了,杨兆华创办的公司被评定为高新企业,现有员工40余人,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主要产品有馈网式二次电池化成分容检测设备、组串式光伏并网逆变器、TSC型、SVG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等。公司授权专利5件,其中发明专利1件。作为副组长单位起草国家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各1项,作为起草单位参与起草1项国家行业标准,馈网式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化成分容检测设备为国内首创,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贝瑞尔’是英文的‘Beryl’,意为‘绿宝石’。”杨兆华说,公司是科研、本科毕业设计、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也是科研的主要。下一步的计划是电力储能研发,将公司打磨成科技产业的“绿宝石”。
“创新创业离不开人才支撑,而人才培养需要面对产业化。”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佛山分所所长、广东体必康集团董事长毕利军说,正是持着这种,她来到了佛科院。2015年12月,毕利军被佛科院聘为口腔医学院二级特聘教授。毕利军以系统生物学和医学全新视野和创新思维,带领2位院士、6位博士组成跨单位、跨部门、跨领域研发团队,针对结核病检出率低、疫苗期短、药物耐受等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与。毕利军团队率先构建结核菌全蛋白库和全蛋白组芯片,以此为基础系统性、规模化发现和鉴定新免疫原和标志物,来发展新型抗结核疫苗和检出率更高的诊断技术。这一独特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平台,已在美国和中国多个研发机构应用。在《Nature Genetics》《Cell Research》《Cell reports》等SCI刊物发表80余篇原创论文,获得专利35项。
“申请专利15项、创办3家企业、5人考上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实验班班主任曾亚光对自己的学生如数家珍。曾亚光说,“小班快跑”原先是私下组织的兴趣班,后来引起校领导的重视并得以推广。从大一开始选拔,只要有兴趣都可以报名,大二正式入选创新班并修改人才培养计划。一个班学生人数每年保持在10—12人左右。目前小班引进了1名长江学者以及数名国家杰青、美国教授。常驻的老师有5—6位,高层次人才6位。小班核心、实践课程占到53%左右,不减少公共课程,专利、论文可以为学分。如今创新班学生人手一个专利,2015级的更是人手两个专利。 “学生的出变多了。”曾亚光说,通过学习实践,学生快速接触实践应用,“跑”到更高层次的平台,出国留学、去中科院学习、创新创业,或者留在佛科院做实验室研究人员。目前,团队已经成立了一家公司,正在酝酿成立田捷教授领衔、风险投资公司入股的一家从事光学影像产品开发的高科技公司。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