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一只原本不起眼的农村垃圾桶,如何走红成为“中国好垃圾桶”?在城市尚且难以实行的垃圾分类,是如何在金华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为何新华网说这是一场绿色革命、《环球时报》夸奖金华老百姓太聪明了?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就来回顾一下,金华垃圾桶的走红之路。
接连在《焦点访谈》、《人民日报》这样重磅级的媒体上“露脸”,让几度成为“网红”的金华农村垃圾桶和垃圾分类经验,更红了。
一只原本不起眼的农村垃圾桶,如何走红成为“中国好垃圾桶”?在城市尚且难以实行的垃圾分类,是如何在金华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为何新华网说这是一场绿色革命、《环球时报》夸奖金华老百姓太聪明了?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就来回顾一下,金华垃圾桶的走红之路。
诞生:
2014年5月,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启动,竹马乡、澧浦镇、杨埠镇成为首批试点乡镇。同年10月,金华市区又有28个乡镇参与试点,其他县市也有44个乡镇开展试点。
金华农村的“网红”垃圾桶就此诞生,蹲守在家家户户门前。别看它构造简单,一只桶身里只分成两类“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但特别好用,因为能烂不能烂,连村里80多岁的老奶奶都分清。
被“星探”发现:
2014年12月,浙江省政协领导在调研金华时指出:“金华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经验可推广。”
那个时候,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已经实行了近半年,垃圾减量明显。比如洋埠镇,垃圾量减少了1/3,还有更好的村庄,减少了70%,农村环境卫生有了很大改善。
一个月之后,省委督查组也来金华考察,指出:“金华市试点工作立足农村实际、可复制、可接受、可承受、可持续。”
此后,金东区、金华经济开发区等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建立四级联动机制,形成网格带动模式。
据测算,金华市区农村如果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减量,一年可以减少垃圾13.8万吨,减少清运处理费用4100万元,产出有机肥2.5万吨,同时还能大幅延长垃圾填埋场使用期限。
日渐走红:
2015年3月,金华全市已有75个乡镇、1345个村庄开展垃圾分类;
2015年4月,金华全市实行垃圾分类的村庄已遍布各县(市、区),99个乡镇、1819个行政村,收益人口上百万,半数农村人口参与其中;
2015年7月底,覆盖141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95.3%;覆盖2813个村,占村庄总数的59.5%;
2015年12月,扩展到145个乡镇,实行垃圾分类的村庄遍布各县、市、区共3298个行政村,收益人口200多万,垃圾同比减少近八成。金华逐步走出了一条一垃圾分类减量为主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新路子。正是以这些垃圾桶为标志,掀起了金华农村的“绿色革命”。
成为“网红”:
金华农村分类垃圾第一次走向全国,是在2015年10月的时候。
当时,“发现金华之美2015全国知名网络媒体金华行”正在举行,全国各地20多家网络媒体来到金华采风,金东区琐园村里的分类垃圾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10月15日下午,新浪微博大V@梦遗唐朝把锁园村的做法发到微博上,得到了网友的广泛转发和评论。16日晚上,阅读量已达到18万,转发356次,评论116条,点赞688次。
另一位金华本地的新浪微博大V@白衣山猫,则发布长微博详细介绍了金华农村垃圾分类的办法,包括村民如何操作、村里如何执行、政府如何出台优惠政策等。微博发出短短30小时以后,阅读量就达到了150万,微博转发1500次。
“接地气”的金华垃圾桶不仅吸引了很多“自来水”,还引来全国数十家媒体的报道关注。新华网浙江频道发表文章称:“这是一场绿色革命,它将改变各地村庄过去脏乱差的环境,使得每一个村庄都是一道风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头条推送金华农村垃圾分类做法,新华网发文称这是一场“绿色革命”,《环球时报》称赞“中国老百姓太聪明了”
走红背后:
其实,一只金华分类垃圾桶能走红全国,也是出乎金华干部群众的意料。不过,红或者不红,工作就在这里,作为一只接地气的垃圾桶,它的走红背后,是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草根智慧和实干作风,是金华一个个农村崛起背后的社会进步。
为了宣传和推广垃圾分类,金华的干部们不仅创造了接地气的垃圾桶,还积累了一套接地气的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经验。一手抓住家庭主妇,解决好家庭生活垃圾分类问题;一手抓住在校学生,鼓励学生回家当好环境整治和垃圾分类的义务宣讲员、督察员。同时,利用乡村熟人社会的特点,在金东区各乡村显著位置,展示“美丽家庭笑脸墙”,推出了具有乡村特色的激励机制。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90217浙新办许可证编号:0056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8号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