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著名新闻栏目《焦点访谈》创立于1994年4月1日,至今已走过了23个年头。从无人知晓,成长为家喻户晓,节目离不开那些主持人的辛苦付出。日前,央视总编室微信号CCTV看点盘点了几位曾经主持过《焦点访谈》的央视主持人以及他们与节目的幕后故事。
1996年,敬一丹接到时任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焦点访谈》创办人孙玉胜的邀请,希望她去当主持人。国家监督等关键词,引起了她的兴趣。特别是监督,让敬一丹异常兴奋,做记者就应该这样。
谈及为何能20年,敬一丹说:《焦点访谈》让老百姓和这些词更近了,二十年,时间的确不短,但远方,是在过程中一点一点实现的,如今我心中的远方已经实现--监督已经从一个生词变成熟词,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放大弱者的声音是节目最有价值的地方。
有没有想过,把地图这种严肃出版物印错了,会产生什么样的连锁负面效果?这是她准备好的问题。一开口,问题却变成了:你以前印过地图吗?面对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敬一丹咽下了之前准备的问题,因为她觉得,发生错误,如何高效解决并避免日后再次发生,这才是她应该传授给年轻人的经验,苛责并不一定达到最好的效果。
还有一次在采访,面对少年犯,敬一丹开口的第一句话是,你这扣子怎么是红线缝的呀?事后,同行的摄像对敬一丹说,你跟少年犯说话,怎么像孩子大姨似的?
敬一丹沉思很久,给了他这样一个答案:《焦点访谈》是带给大家痛感的节目。痛感分为刺痛和隐痛,我是后一种。像我这样一个最没有锋芒的人,却成为在《焦点访谈》最久的一个。不为别的,我只想用自己的微薄力量,传递给社会一些温暖,哪怕只是一个还未成年的少年犯。
张羽现任央视两档重点新闻节目《焦点访谈》《》的固定主持人,在从事新闻工作的近二十年来,他一直活跃在重大新闻的直播间和采编一线。对他来说,将突发事件的现场消息传递给观众,这种将事件第一手资料还原、记录,帮助大家厘清的成就感与自豪感成为了他踏入新闻行业的兴趣所在。
张羽于1992年从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就进入央视开始工作,《新闻调查》栏目是他从事新闻记者职业的第一站。刚进入《新闻调查》的时候,栏目新成立不久,正缺记者,领导就让原本申请从编导助理做起的张羽先试着做记者。由于《新闻调查》的记者本身也是主持人,在节目中举足轻重,所以张羽的起步,开始得如履薄冰。好在他很谨慎也十分用功,通过前几期节目的摸索,逐渐找到了入门的感觉,节目进行得也比较顺利。从此,他认定了自己这一生将以新闻作为事业。
央视作为国家的广博平台使得张羽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更复杂、高远的新闻视角和题材。例如1998年,他做了大量反题材的节目,采访过各种各样的罪犯;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张羽也一直坐镇演播室,将前方记者带来的消息第一时间播报给全国观众,向来冷静稳重的他,更是在直播中几次哽咽落泪,央视主播专业到近似机器人的板刻印象就此被打破。
同时,央视平台也赋予了张羽许多挑战,如加入《焦点访谈》。这个节目不仅起着监督的作用,同时也必须将触角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对社会热点、热议的话题要进行深度的透视与追踪报道,也需要储备大量的知识与以进行新闻背景分析。这不仅仅是团队要做的准备,身为主播的张羽也需要参与进来,将内容自信从容地呈现。
实际上,这也是劳春燕在和领导、同事交流之后的决定,在她看来,重要的事情是和观众对表。所谓对表,就是要和观众在一个时区,把话说到观众心里去。如果和观众不在一个时区,自己讲得再多,观众也没有兴趣听,也不知道你在讲什么。训练有素自然是好事, 但是当一切都成了本能反应,一切都有了模式和套,怎样突破自己呢?
从业22年、直播不下万次的劳春燕,并不看重能够站在镜头前滔滔不绝说几分钟,她在意观众听了这段话,能够心里咯噔一下,觉得真是这么回事。因此,作为主持人,《焦点访谈》大部分词都是劳春燕亲自动笔撰写,她对自己的要求不仅仅是能用接地气的语言,更要在短短的评论中卓有见地。支撑这一点的是劳春燕长期的积累,还有每次报道前大量的资料阅读和苦苦思索。
如何在自己领域成为专业人士?专注是劳春燕的回答,对于新闻而言,人物、故事、节奏非常重要,但很难说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这些判断都是基于经验和训练,就像是练球的时候,要动作,一个挥动拍子的动作要一千次,就是为了变成一种肌肉的记忆。做记者要达到零秒反应,也是要经过长期的和训练,把所有经验化成本能反应。
劳春燕很高兴自己找到了喜欢的事情,因为喜欢才能专注、才能。她说,在我们年富力强的时候,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忙工作,如果能够找到一件适合、又擅长又喜欢的事情,那就是人生最幸运的事情。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