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13 年开始,娃哈哈的营收就连年暴跌。2013 年营收 783 亿,娃哈哈当时说要突破 1000 亿营收,结果第二年就跌到 728 亿。之后几年更是跌得停都停不下来,2015 年 677 亿,2016 年 575 亿。2017 年业绩虽然没公布,但料想仍然在下滑。
这些年,娃哈哈推出过三百多款产品,其中绝大多数死掉。今天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印象的,仍然是 AD 钙奶、营养快线、水、八宝粥、爽歪歪等老产品。
在联销体出现之前,按行业惯例,经销商都是先拿货,过段时间再结账,因此常常会有拖欠货款的情况出现。
经销商本质上就是赚差价,从上游拿货,加一点价卖给下游。而娃哈哈构建了一套完整严格的价格体系,让经销商、分销商以及最后的零售终端都能赚到差价。
通过联销体,娃哈哈构建起一套销售网络,像八爪鱼一样伸向全国各个角落,就连偏僻的乡镇农村都能看到娃哈哈饮料的身影。
娃哈哈水的代言人王力宏,曾给娃哈哈创始人庆后讲过一个笑话:他的一位朋友到旅游,在偏远的那曲地区,草地上除了牛粪,就是印有王力宏头像的娃哈哈瓶子。朋友立即给王力宏打电话说:“原来你在这么红!”
当某款饮料在小范围内受到欢迎,娃哈哈会立刻向其“学习”,做一款类似的饮料,然后通过自己庞大的销售网络后发制人,抢占市场。
譬如可乐,早年可口可乐主要在城市里卖,覆盖范围有限。娃哈哈看到了机会,在 1998 年推出“非常可乐”,在乡镇市场铺开,获得成功,最高时期有 20 亿销售额。
还有大家很熟悉的营养快线 年娃哈哈“学习”小妙恋做出来的,之后通过强大的渠道和在电视上砸广告,成为这个细分市场的老大,高峰期一年销售额达到 200 亿,是娃哈哈最畅销的饮料。
这套后发制人的打法,曾经让娃哈哈往饮料行业的顶峰不断攀登,但渐渐地,娃哈哈也被这套打法,下坡。
从 2001 至 2013 年,中国饮料市场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到了 2014 年,市场跨过顶峰,娃哈哈、康师傅、统一等巨头的业绩都开始走下坡。
娃哈哈营收下滑,创始人庆后并不是没看到,相反,他对此还进行过深刻反思。2016 年年底,在央视《对话》节目上,他曾经总结了 10 点原因,分别是:
联销体是个很棒的商业创新,但这种创新恰恰反映出娃哈哈对渠道的过度依赖。一旦渠道优势减弱,娃哈哈的业绩就开始滑坡。
而且联销体也有自身的缺点,譬如不利于老产品平稳退出,以及新产品上市推广。经销商卖营养快线等老产品就能赚钱,根本没动力去推新产品。
另外,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品牌的渠道也都下沉了,娃哈哈的渠道优势渐渐被缩小,产品越来越不好卖。
界面采访过一位乐山市的经销商,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他一个月能走 30 万元的货;可到了 2016 年,库存越来越多。
竞争对手多,进场条件多,运营成本高,这些都是在一二线城市打拼要面对的难题。娃哈哈单靠经销商的实力,以及联销体给出的差价,很难取得渠道优势,占据市场。
比如卖给年轻人的饮料,都以一二线城市的便利店和超市作为主要渠道。娃哈哈在这些渠道上的弱势,使得它面向年轻人的新产品在竞争上很不利。
这样打法最大的问题在于,你并不是基于研发创新或对消费需求的洞察推出产品,而只是跟在别人后面去做。
以前市场还不成熟,渠道为王,消费者看到什么买什么;可现在饮料市场已经一片红海,竞争激烈,大家都在搞创新,做品牌,力求差异化,娃哈哈却仍然跟在别人后面“学习”。
而且,娃哈哈的“学习”停留在表面,从口味、名字到包装设计,都跟学习对象十分雷同。别人家的产品已经占据了消费者的,你再推出类似的产品,怎么可能打赢别人?
说身份标签可能很虚,但你肯定不想拿着一瓶看起来很丑的饮料走在上,那会显得你很没有品味。大家都在喝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你突然拿一瓶非常可乐出来,是会沦为笑柄的。
从 20 年前到现在,娃哈哈的策略都是靠简单的广告轰炸消费者,投放方式集中在央视 / 地方卫视广告投放、综艺节目冠名,以及网剧电视剧植入等。
另外,娃哈哈实行“8+4 策略”,也就是做好 8 个老产品和 4 个新产品,不断砸钱给经销商做货架陈列,增加产品。
2018 年 4 月底,娃哈哈推出新品,一款名叫“天眼晶睛”的发酵乳饮料,并面向广大微商招募代理。
2016 年年底,在被问及如何评价马云提出的“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五大变革时,庆后回应:“他提出的‘五新’,除了新技术外,其他都是八道!(马云)本身不是(从事)实体经济的,(能)制造什么东西。”
不久后,在谈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争时,马云疑似隔空回应:“不是技术让你淘汰,是落后思想让你淘汰,是不愿意学习、自以为是让你淘汰……不是中国的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你的实体经济不行了。”
一向奉行“不差钱不上市”的庆后,改口说“在适当时候也会考虑上市”,还说考虑收购海外高新技术项目。
也是在这一年,娃哈哈踩上“无人货架”的风口,与一家技术支持商合作,要推出只有娃哈哈产品的无人货架,并计划 10 年时间布局 100 万台。
庆后四十多岁才开始创业,做过很多底层工作,对当时的消费者非常了解。这种了解,帮助他带领娃哈哈饮料行业的顶峰。
可随着市场变化,这种了解渐渐变成庆后思想的,令他跟不上时代发展,也令娃哈哈被竞争对手按在地上摩擦。
本文来源于ipfs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