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也为教育科学研究注入了新动能。2月27日,“综合交叉的教育科学基础研究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讨会”在沪举行。与会学者围绕自然科学范式与教育科学研究、学习的脑科学基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驱动教育发展、学习科学前沿问题与技术等展开研讨。
自2018年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科学基金申请代码中增设教育科学研究相关代码。此举意味着我国教育领域研究人员今后能够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月6日在京举办的首场教育领域交叉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会,吸引了200多所院校及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近800人参加,远远超出原定300人的计划,并有1.5万余人在线观看直播、参与网络互动。学界对教育领域交叉研究的热情可见一斑。
“学科交叉是推动创新的抓手,教育科学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副主任李建军表示,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增设教育科学申请代码,目的在于鼓励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探索支持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领域。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透露,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增设教育科学申请代码,是教育部推进教育研究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第一步。下一步,教育部将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并在前沿科学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建设中进行布局,进一步推动教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规律,需要多学科共同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童世骏表示。
在国家层面开辟支持教育交叉融合研究渠道的同时,该领域的相关实践也在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神经科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活动和教育科学研究。例如,近年来日渐成熟的智能阅卷技术,已在全国多个省份的中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等大规模考试中通过了多次试点验证。此外,机器翻译、认知推理、阅读理解技术等人工智能近年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尝试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人工智能助力教学的另一个体现在于大数据采集,以形成统一的教育大数据中心。“过去,教育评价主要是通过观察学生行为、对比考试成绩进行的,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这种方式。” 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院长戚万学认为,教育者和研究者借助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记录、诊断学生学习的复杂性、综合性、及时性、有效性,这不仅为教育策略的提升和优化提供了大量性,而且使得个性化、定制化教学成为可能。
未来的人脑将如何思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所影响和决定的。作为揭开教育发展规律的“钥匙”,教育科学研究任重而道远。与会学者呼吁,在新时代,需要对教育科学的研究范式、研究内容等进行变革,构建以人为研究的基本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研究核心的研究框架和学科体系,加强对人类学习与发展规律的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前沿科学、新兴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研究。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教育学遵循的都是经验式研究范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认为,这种情况在当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儿童智力发育到什么阶段适宜开始学习数学?当前中小学教材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整体情况?义务教育阶段宜采取六三制还是五四制?解答这些问题都需要心理学、神经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的广泛参与。没有扎实的研究,没有跨学科交叉融合,就不可能为中国重大教育问题提供可靠参考。
戚万学补充说,虽然大数据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科学化,但传统的经验式研究方法和使用大数据的方法并不对立。传统的经验式研究方法虽在精确度方面有所欠缺,但价值密度高、针对性强,仍然具有难以取代的优势。在大数据时代,两种不同研究方法必将互补和融合。
雷朝滋认为,教育研究要注重引导教学实践与科学思维模式的结合。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很多方面与不同。这些差异性的思维元素值得教育科学结合新兴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索符合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思维训练模式,建立起科学的教育研究新范式。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