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微商总动员 > 正文

这是一本清朝的《海底总动员》| 未读选书

类别:微商总动员 日期:2018-1-18 19:06:12 人气: 来源: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长时间凝视一望无际的海浪,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恐惧。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对“海”太一无所知了。可世界上总有些人,秉承着“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困难往前冲”的,不仅要克服内心的恐惧,还要替我们去上山下海,看看那里究竟有什么。

  如果你也对海底的世界充满好奇,那么今天为我们请来的荐书人的这本书,将会极大满足你的探索哦。

  近年来,古籍考据在图书出版界掀起了一阵热潮。随着一大批古籍的出版与公开分享,从前大众倍感神秘的古籍渐渐为读者所了解、熟知,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海错图》就是如此。

  而在相隔300年之后,当清朝手绘师聂璜遇到如今有着750万粉丝的“博物达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图谱笔触细腻艳丽,收录的海洋生物中除却威风凛凛、憨态可掬、真实存在的海洋生物,更有光怪陆离的各类口耳相传的神秘生物:凶猛食人的海蜘蛛、头生双角的潜牛、鳖身人首的海……这些或存在于海中或存在于想象中的生物,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神采奕奕,跃然纸上。

  每篇文字长短不一,但都以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赞作为总结,挑灯夜读,让人有种置身神妙深海世界的,画卷上的悠悠古意让人们的记忆渐乎色彩翩然,重新迸发对不可知事物的探求心与想象灵光,在感叹造物神奇之后,多了一分对海洋、对世界、对的之情。

  如果说,《海错图笔记》让我们看到了原创科普写作的“中国特色”,那么《海错图笔记 · 贰》,给这“中国特色”加上了科学和严谨二词,完成度更高。

  “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典出《尚书 · 禹贡》:“厥贡盐公式,海物惟错。”

  汉代以前,中国人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生物了。到了明清之际,一位出生在杭州的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因为苦于自古以来都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决定自己画一本。(有才华就是任性……)

  康熙年间,聂璜游历了、天津、浙江、福建多地,实地考察沿海的生物,并对照古书进行考证,去伪存线多种生物,几乎涵盖了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

  聂璜花了几十年时间才完成四卷本的《海错图》,这部书后来一直藏在皇家之内。到了,故宫文物南迁,四本书才分了家,前三册留在故宫,第四册到了台北故宫。

  换个当行的说法,诞生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海错图》应该是那个时代的生物图鉴,而这位聂璜先生,也算得上中国古代的博物学家。

  例如,有些动物聂璜没有亲眼见过,只是根据别人的描述画出来,就会有很大的失真。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混杂。这才有了今天的《海错图笔记》。

  2014年9月,深藏故宫、难得一见的《清宫海错图》首次修复出版,立刻吸引了年轻的昆虫学爱好者张辰亮,激起了他的考证欲。

  张辰亮在《博物》当编辑,擅长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写接地气儿的科普文章。他尤其热衷于鉴定,《海错图笔记》就是他用现代生物学眼光,对清代《海错图》的一次重新鉴定。

  例如,经过分析考证,张辰亮发现,“海”就是“棱皮龟”,“海夫人”是“贻贝”,“人鱼”可能是“儒艮”,“井鱼”就是“鲸鱼”……

  《海错图》原稿中的画作,并不是博物学那种精细的、高度还原的工笔绘画风格,而是偏中国画的写意风格。

  张辰亮“破译”《海错图》的过程,就像破案一样——从文字和画面中仔细寻找蛛丝马迹,辨别,再对照各种典籍,一步一步推理分析,最后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真 · 福尔摩斯 · 亮 )

  在这期间,他还和当年的聂璜一样,去了辽宁、福建、广东、广西、天津以及日本、泰国实地考证,写下了很多海洋生物在几百年间的数量变化情况,还有濒危的现状,这部分内容,也让《海错图笔记》系列在科普之外,又多了一层环保的价值。

  从2015年至今,张辰亮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相继写了《海错图笔记》《海错图笔记 · 贰》,未来,还会有第三本、第四本……第N本。

  在他的写作计划中, “破译”《海错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毕竟,当年聂璜是花了几十时间,画了300多种海洋生物;而张辰亮的第一本笔记,只考证了36种生物,第二本又加了39种,至今也只做了五分之一的工作。

  《海错图笔记》推出后,大受读者欢迎,同时也招来非议。被吐槽最多的是专业性不强、科学严谨性差了一些、张辰亮并没有对相关的海洋生物进行更细致的研究。

  这不错,但必须同时看到张辰亮的背景。第一本《海错图笔记》中的文章,最早是在《博物》刊发的,篇幅所限,每篇得控制在2000字以内,这可能是内容难以深入的第一个原因。

  再加上,《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的青春版,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群,张辰亮的科普写作偏轻浅,或许也与读者定位有关。

  幸好,第一册被人诟病的缺点,在新出版的《海错图笔记 · 贰》中得到了极大修正。文章篇幅大大增加,推理过程更详细,硬知识点少了,却明显更扎实,更严谨,更科学。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张辰亮在第二册中增加了许多他的考证细节。原来,不仅仅是聂璜的古代中国,即使到了科学昌明的21世纪,仍有许多海洋生物研究论文存在或多或少的纰漏,有的是对古籍理解有误,有的是缺乏生物分类学知识。以讹传讹一直都在,重要的是,读者不仅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

  此外,在配图方面,第二册减少了实物照片的比例,增加了许多古代日本、欧洲的博物学手绘,其中不少是和《海错图》同时代的,例如日本江户时代《梅园介谱》中的画像,提供了横向对比,让读者看清古代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如何看待同一类生物,不失为一个有趣的角度。

  目录之后,好玩的标题就出现了。说到“西施舌”,张辰亮会调侃“杨妃西施,俱能”;说到“江珧柱”,他比作“马的脸蛋肉”,说到海月蛤科贝壳,以“暗室借光萤窗映雪”为题,又是一派雅致风流。

  “不论外面阳光多么,进过蠡壳窗后,都是昏昏柔柔的黄光,把室内的一切,变成了褪色的照片。这种美好,是海月过滤出来的。”

  尤其《鲥鱼》一节的书写,可谓精彩。张爱玲的“三恨”、江浙人的爱重与赣闽一带轻视的缘由,围绕皇室贡品的捧腹与其中的,“鲥鱼已经没有了”的悲伤,娓娓道来,把生物学的文字写得起伏跌宕,眼球,也是原创科普文字中少见的。

  客观地讲,就考据而言,《海错图笔记》系列可能还达不到学术著作的严谨,但就还原生活来讲,它又足够准确。这种接地气儿和“中国特色”,也是科普写作不具备的。

  中国自古缺乏海洋,即使近年“博物热”和“海洋热”兴起,海洋类科普著作依然罕见。然而人类怎能对海洋视而不见?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我们这些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其实才是这个星球的少数派。

  对于海平面以下的世界,我们知之甚少,那里生活着亿万年前的生物,那里已经有鱼会使用工具,那里很可能还存在另一个文明。

  最近两年让人印象深刻的书,有「未读 · 探索家」引进出版的三本:詹姆斯 · 内斯特的《深海》、西尔维亚的《无尽深蓝》、玛拉 · J · 哈尔特的《海洋中的爱与性》。当然,更有BBC出品的史诗级纪录片《蓝色星球》,最近第二季回归,正在热播中。

  在这些作品面前,再来评价《海错图笔记》系列,的确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差距感,但更值得珍视的,是它的稀有和。张辰亮的写作,既延续了中国博物学传统,又引入科学,为原创海洋类科普著作该怎么写,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范例。

  想要探究海洋中的奥秘,还可以看看张辰亮推荐的这本《海洋中的爱与性》,书中用拟人化的诙谐笔法和科学严谨的写作,描写了海洋中各种动物不可思议的性行为。

  石斑鱼会举办盛大的满月性派对,蓝头鱼每天要来150次闪电式,美国龙虾的尿液是强力,银汉鱼喜欢上演五十度灰的戏码,庞大的灰鲸会憋着气在水下进行3P大战……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微商网络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