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下半场,流量已经成为了稀缺资源。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也成为了现在几乎所有平台的共同课题。因此,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用户喜好,进行精准推送,创造新的个性化阅读体验的模式也随之迅速推广开来。
这种技术的本身并没有问题,也确实在信息海洋中帮助我们进行了筛选;但在利益的天平上,也就随之产生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此次发文,也重点在强调我们应当重视内容本身。文章表示,“技术再怎么变,渠道再怎么变,内容为王的地位没有变也不会变。离开权威客观的新闻报道、离开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内容,再强大的算法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些新平台称自己只是“新闻的搬运工”,可“搬运”的结果就是,大量来不明、的信息在网络空间。“搬运”什么要讲规矩讲责任,决不可任性而为之,更不能用满足用户阅读需求而自动分发的借口去搪塞。
而在文中提到的“新闻的搬运工”,则让人想到目前在新平台中如日中天的今日头条。虽然在此前的版权争议一事中,张一鸣已经对“新闻的搬运工”这一称谓表示了不认同,但不得不承认,这依然是大众对于今日头条最直观的印象。
早在今年7月6日,就刊发了文章《新闻莫被算法“”》,文章表示,“搭上算法的“便车”后,一些原本信息量丰富的新闻客户端推荐的内容越来越单一,一些原本客观的内容生产者变得越来越偏激,一些新闻原本宏大的格局变得越来越狭小;并且呼吁内容生产者“真实、全面、客观、”的创作态度。
技术本质上都是单纯的,高下立现的是操作者的、情怀和洞察力,也是一样。是被算法、流量和点击量,只说受众想听的话,只写平台可能会推送的话题,只展示读者想看的那部分世界,还是真实、全面、客观、,用态度和价值赢得尊重,用优质的内容塑造风格?这才是人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这一系列的文章从创新性、固化信息、放大信息生长三方面,对于现在的算法推荐技术进行了质疑,并且点名提到了今日头条推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实际上,今日头条上许多的所谓自账号一直着低俗、无下限甚至信息。更有甚者,所谓的算法推送和定制发布,一些个地方和部门,算糊涂账,花钱,已经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和不满。
比如未经科学验证的健康知识、夸大其词的广告、只为博眼球的标题党、过于情绪化的观点乃至毫无用处的信息,都时常出现在智能平台首页的推荐当中。比如有位网友无意点击了一条关于花圈的消息,结果今日头条就连续推送丧葬用品信息,令人不堪其扰。还有网友总结那些劣质的信息可以分为三类:难辨,鱼龙混杂;对错不分,价值导向;缺乏深度,内容和观点越来越肤浅。
一方面是信息的媚俗化,由于智能平台能够轻易掌握大多数人想看什么、爱看什么,并且根据用户需求精准送达信息,导致用户接收到的眼球新闻远远大于深度内容。尽管用户看“爽”了,但这并不利于其长期的学习和发展。
另一方面是“封闭”的,在算法的帮助下,我们可以轻易过滤掉自己不熟悉、不认同的信息;而一旦身处这样的“信息茧房”,就再难接受异质化的信息和不同的观点,甚至在不同群体、代际间竖起阻碍沟通的高墙。
目前,这些问题都是算法推荐应用过程中确实存在也值得注意的,当然它们的解决可能还需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在人民网三评算法推荐后,9月21日今日头条也对此作出了回应,并表示将正视机器学习技术目前整体发展的不足,勉力改进。
今日头条的初衷,是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人与信息的交流。机器学习已经在信息分发中表现出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长尾内容的分发和触达。它和信息介质的升级一起,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知识门槛,让“知识普惠”从口号变成了现实。
机器学习和人工编辑,在现阶段,是相辅相成的。未来也是如此。再聪明的人工智能,也只是一个需要不断升级的工具,而人是不可替代的。这是一个不断磨合和优化的过程。这也是人民网三篇评论的价值所在。
无论是算法推荐技术,还是今日头条本身,都依然还在成长当中,也依然面临着挑战。而正如其在回应中所说,技术受到质疑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代表了它们可以改进的方向。
凡来源为亿欧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亿欧网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总部:市朝阳区霞光里9号中电发展大厦B座2层华南: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金融科技大厦A座五楼FT创业空间华东: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889号太平洋中心703室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